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3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82篇
财政金融   299篇
工业经济   770篇
计划管理   1779篇
经济学   862篇
综合类   954篇
运输经济   31篇
旅游经济   57篇
贸易经济   731篇
农业经济   217篇
经济概况   737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557篇
  2011年   750篇
  2010年   637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BSTRACT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is alive and well, and not just because of the habitual turn to Marx in response to any crisis of capitalism. Both through Capital and through the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Marxism,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that can illuminate the modaliti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economic and the non-economic. Marxism’s presence has been felt through its own internal debates and debates with other approaches to political economy, and even through its influence on those reacting against Marxism. The key to the continuing relevance and analytical strengths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lies in its capacity to provide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for unifying disparate insights into and critiques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instrument for forging that unity is Marx’s theory of value, the potential of which is examined and illustra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Sraffian critique and two key concepts in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y: the value of labour power and financialisation. They are explored in the light of the processes of commodification, commodity form and commodity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22.
基于2003—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企业表内列报的预计负债金额与表外附注中披露的或有事项频数为考察对象,实证检验了管理层权力对或有事项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与表内列报的或有事项信息显著负相关,而与表外披露的或有事项信息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发现,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管理层权力对企业表内预计负债列报的负向影响显著增强,而对表外或有事项披露的正向影响明显减弱。在当前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内部治理机制弱化的背景下,管理层可能会利用其控制权操控或有事项信息的披露方式,自我服务偏好明显。  相似文献   
23.
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为代表的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面对社交平台的新型话语体系,展现出不同的话语特征。教育主体只有进行话语权的体系建构,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国际视野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4.
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尤其应当重视各级政府在该区域治理机制架构中的地位。协调不同法域、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地方政府之间的治理权,是推进该城市群协调发展,并率先推进实现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基础和保障。就该区域而言,政府治理权的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根据中央顶层设计的区域布局,推动地方政府转换行使治理权的视阈,合理安排不同地方政府治理权,并建立权力协作机制;由此机制出发,协调区域内各地方的发展方向,深化彼此之间利益共生关系;最后,与利益共享对应,还应当配合财政供给改革,实现区域治理责任的成本共担。  相似文献   
25.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已形成了“两级五类”的完整体系。基层监测人员在执法监测中对环境标准的选择,要结合环境影响批复和污染工艺、排放去向进行综合考虑。在排污许可证上载明的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浓度限值不一致的情况下,应慎重选取排放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使用环境标准的基本原则是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优先于综合标准,新标准优先于旧标准,地方政府文件不具有标准效力。  相似文献   
26.
国内外电力建设工程竣工移交时,在性能试验责任主体、时间、试验项目等多方面存在较多差异,进而导致了工程投入商业运行、颁发移交生产交接书、缺陷责任期起始和结束等诸多时间的不一致,这些差异和不一致可能引起业主与EPC承包商之间的合同纠纷。本文对上述差异和可能引起的纠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7.
行政审批改革与制度性交易成本——基于效率评价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性交易成本是经济主体为遵守制度规定而产生的非生产性成本,行政审批改革通过提高经营效率、节约时间成本、降低资金成本和促进行业竞争四种途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本文通过对我国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行政审批改革可以有效降低地区制度性交易成本;当行政审批改革发生在营商环境相对较差的中西部城市、距离省会城市较近的城市以及当城市获得法律支撑时,能够更显著地降低当地制度性交易成本。本文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减少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健全改革激励机制,确保政策的贯彻与落实;通过机构设置、法律规定、权责划分等进行配套措施改革。  相似文献   
28.
现代治理视域下行政审批机构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行政审批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的现代治理意涵在于优化配置制度建设主体要素以及重构革新治理主体组织结构,并在制度依据、机制运行和治理效能三个层面建构起改革运行机理。尽管通过集中审批权限、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力提升了审批效率,但行政审批局模式依然面临有悖"职权法定"、纵横协调不足、制度建设不充分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四重困境。现代治理视域下,应从树立科学合理的审批改革理念、完善行政审批机构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及创新行政审批局具体工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深化行政审批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29.
将人力资本在所有制企业间的配置扭曲(错配)理解为技术配置扭曲和规模配置扭曲两个方面,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探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影响人力资本配置扭曲的内生机理,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非国有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和并购等方式参与到国有企业的生产决策中,这有助于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利润分配机制,进一步缓解人力资本的技术配置扭曲和规模配置扭曲程度;相对于非行政垄断行业,行政垄断行业中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人力资本配置扭曲的缓解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30.
Although the literature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financ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no prior study has examined the causal links between market power in banking and export performance. Using a world sample over the 1997-2010 period, and accounting for both observed and unobserved country heterogeneity, we find a positive effect of bank market power on exports, especially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We also document that this export-enhancing effect is more potent in informationally opaque markets. Our findings accord with information hypothesis which suggests that market power in banking induces stronger bank-firm relationships which can generate benefits for both borrowers and lenders. Policy interventions should, therefore, promote the supply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as a means to mitigate 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 in the export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